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学会学术 通知公告

第四届中国(郑州)人工智能大会预告

来源: 河南省电子学会 时间: 2025-01-14

  第四届中国(郑州)人工智能大会以“智慧新篇 引领未来”为主题,以“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转型”为理念,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为核心,以“产业聚集、共同发展”为宗旨,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产业生态、政策拐点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和高端对话。

  会议时间:2025年1月17日

  会议地点:郑州高新皇冠假日酒店、郑州高新假日酒店

  会议形式及参会人员:此次会议采用“线下”模式开展,参会人员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政府有关领导、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高管、河南省电子学会会员单位,高校相关专业院长、书记、骨干教师、郑州高新区企业高管、人工智能爱好者等。

  (一)“人工智能+”会场报告题目及专家简介

  1、《ComAI:机器交互的新范式》

  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研究及教学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2024年2月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2、《大模型、具身智能、场景智能与医疗手术机器人》

  孟庆虎,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加拿⼤⼯程院院⼠,IEEE Fellow, 深圳市杰出人才,专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独角兽公司“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曾任加拿⼤阿尔伯塔⼤学终身正教授及⾹港中⽂⼤学电子工程学系教授、系主任。研究领域涉及机器人感知与智能。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和2023年度双榜单。发表论文900多篇,申请国内外专利40多项,大会主旨报告200多场。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总资助额近亿元。荣获各类国际国内奖项30多项。担任多个期刊的主编及编委,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包括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旗舰会议,IEEE/RSJ IROS 2005和IEEE ICRA 2021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

  3、《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夏元清,教授,中原工学院校长、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物联网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云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基智能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多源信息复杂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飞行器控制、无人移动平台协同控制、天空地一体化网络环境下多运动体协同控制、云控制与决策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 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6 部,中文专著3部,论文累计被引3万余次,并于2014 年至今连续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 项,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项,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4、《筑海量算法算力高地,促产业创新智能生态》

  杨莉,CCF高专委专业委员,中国信通院算力互联互通核心贡献专家,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高性能算力中心建设、算力运营相关工作。作为核心成员设计包括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计算中心、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中心、雄安(衡水)先进超级计算中心等中心建设;在算力领域,参与或主导《智能算力网络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及验证》等多项国家级算力技术及运营相关课题与标准研制。参与编制包括国标委全国智能计算标准化协会《智能计算接入标准》、中电标协《算力成熟度模型》等国标、团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新媒体全球云服务平台》(发改委专项)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

  5、《打造AI时代原生业务和组织》

  黄迪,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AI咨询高级总监。

  6、《大模型创造新质生产力》

  阎栋,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百川大模型首席研究员。

  7、《具身智能—泛化操作探索实践与分享》

  李东江,京东集团,京东探索研究院-资深算法科学家。

  8、《商汤日日新大模型,打通AIGC到行业落地的最后1公里》

  徐柏琦,商汤科技数字文娱生态合作总监,工信部专项评审专家、XRMA评委会专家。

  9、《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进展和典型应用》

  闫润强,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现任河南讯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科大讯飞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河南省人工智能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人工智能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团队管理经验,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拥有专利百余项。

  10、《人工智能引领未来》

  刘鹏,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原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上市公司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协会人工智能教育专家组组长,中国大数据应用联盟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主任。获PennySort计算机排序比赛世界冠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总冠军、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称号,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命题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云计算专家组长和裁判长。

  11、《AIDC全栈推理硬件架构全局化实践》

  陈歌,超云数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超云加速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监。

  12、《人形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

  胡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正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校友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校外导师,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香港优才,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科非凡机器人集团董事长。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复合协作机器人、深度学习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申请和参与了3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近年来,率队在多届机器人领域全球顶级学术会议IROS及ICRA的机器人抓取与操作竞赛中先后获得4项世界冠军、4项世界亚军及1项世界季军。

  (二)智算中心光互联技术及应用会场报告题目及专家简介

  1、报告题目:《面向芯片间光互连的高速micro-LED技术》

  汪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领域包括GaN基 Micro-LED、蓝绿光激光器、感存算一体化芯片等。发表 SCI论文200 余篇,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30余次。担任《Applied Physics Express》《Journal of Information Display》《半导体学报》等期刊编委。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新一代光通信方案与激光雷达的融合迭代》

  臧凯,2018年创办深圳市灵明光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开发用于智能网联车、低空经济和光通信的光电芯片,并成功实现全国产供应链车规级光电芯片,打破欧美垄断。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研究生,著有学术论文和会议文章共41篇,被引用次数923(其中14篇引用超过14次),23项国内授权专利,5项国外授权专利。

  3、《新型智算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MINI智算模方》

  张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网信安全专业副总师,教授级高工。从事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互联网关键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年,主持了工信部重大专项、中国移动重大重点课题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并在国际电联标准局安全工作组担任新技术孵化组副报告人,主导发布国际标准8项,多次出任通信协会技术评审组专家;先后荣获国际级标准化工作奖项1项、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共计十余项。主要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方向包括,智算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智能运营系统、网络诈骗治理平台等。

  4、《智算光网络:“光+计算“的探索与展望》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长聘教授,未来学院常务副院长,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全国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IEEE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和北京邮电大学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围绕智能光联网、智算光网络等方向,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担任IEEE GLOBECOM、IEEE NFV-SDN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的TPC共主席/分会主席和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副编辑和审稿人,以前三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省/学会级科研奖励10余项。

  5、《智能化时代下的算力网络与集群》

  李振浩,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金种子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教育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博士培养专项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高速光电子器件与短距通信系统。曾参与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1项校企合作项目,发表SCI论文7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发明专利2项,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3次,并获得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奖学金。

  6、《智算中心互联光网络规划和设计》

  王迎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专业总师,教授级高工,中国移动科创部网络组专家;长期从事有线通信的前沿技术及应用研究、工程咨询设计和运维等工作。近期重点在进行光通信及下一代网络、城域传送网、资源数智化及新型光纤等相关的关键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曾获得2个国家级奖项、15个省部级奖项和36项公司级奖项,并获得11项专利授权;发表了20篇论文,主编/参编了2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和多项企业标准。

供稿人:河南省电子学会

审核人:省科协学会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