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要闻聚焦

在创新中闪耀科学梦想

第38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综述

来源: 省科普中心 时间: 2025-05-12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5月10日至11日,由省科协、省科技厅、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的第38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在河南省科技馆举办。其间,全省参赛学生、领队和科技辅导员等近300人参加开幕式和封闭问辩活动。

  这是我省目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之一,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技作品展示评比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搭建创新平台,给科学梦想插上翅膀

  在创新人才成长的初期,借助一系列内容充实、形式有趣,且具备开放性的活动与赛事来引其参与、触其内心,通常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为一项拥有40多年深厚底蕴的赛事,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注于中小学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选拔,致力于科技教育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是在省教育厅备案的2024—2026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省性竞赛活动,每年吸引数万名青少年及科技辅导员踊跃参与。

  大赛以培育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激发其创新精神及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究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本届大赛以“科创中原·筑梦未来——创新·责任·诚信·合作”为主题,共收到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申报项目1780项。经过严谨的初评环节,有119项优秀项目入围终评。其中,学生优秀项目109项,科技辅导员优秀项目10项。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为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而搭建的重要平台。”省科协党组书记尹洪斌表示,希望广大青少年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用科技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创新之力托举民族未来。


畅游科学之旅,激发青少年创新能力

  大赛注重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让他们在展示交流学习中领略科学之美。

  来自河南省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宋美谕出生于2017年,是本次终评活动中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她的参赛作品“兴旺壹号月球基地”,其创意源自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问辩环节,面对评委老师的考问,她的思路清晰、对答如流,给现场围观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教师李鹏岚已连续多次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她表示,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得到鼓舞和激励,也调动了他们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为学生成才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本届大赛参赛项目涉及学科范围广、创新性强,既有人工智能、反常霍尔效应这样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有雾霾净化、藏书收纳等实用创意发明,总体呈现贴近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人文关怀、探索前沿科技的特点,展示出了我省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

  “这些作品学科覆盖广泛,技术水平高超,充分体现了我省青少年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丰富的创造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来自河南省淮阳中学的物理教师刘华东此前曾多次参加省赛和国赛,今年他以评委的身份参加大赛。他说,在评选学生作品和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仅给评委带来很多启迪和感动,也带来巨大的精神鼓励。


加强价值引领,将科学精神贯穿活动全过程

  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大军,需要加强价值引领,传承科学家精神。

  本届大赛特邀陈俊武同志先进事迹宣讲团,用《国家需要,就是他的选择》等五个主题报告,从不同视角讲述了陈院士的先进事迹和爱国、奋斗、奉献的精神力量。报告会现场,参赛选手被陈院士的事迹深深打动,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陈俊武院士为榜样,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到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从青少年科学营到中学生英才计划,省科协以“大科普”理念汇聚优质科普资源,集聚高端科技人才与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分层分类推进科普进校园进课堂,持续巩固和拓展“科普助力双减”微改革成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扎实有效的举措,为一批批热爱科学、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青少年埋下了科技的梦想种子。

  为此,大赛组委会精心制定了严密的评审规则与流程,全力保障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组委会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大赛,打造有组织成体系开展青少年科研训练、托举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平台,培养适龄青少年群体的科学兴趣、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和批判精神,以大赛的举办推动全省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夯实基础。

供稿人:丰硕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