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正午,长沙某工地,50岁的钢筋工李师傅在顶着太阳工作时突然踉跄倒地。工友见他面色潮红如同煮熟的虾子,全身抽搐呕吐,立即拨打120。
医护人员赶到时李师傅已昏迷,测量体温发现竟然高达42°C。立即送医后,被诊断为劳力型热射病引发的多器官衰竭,经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抢救脱险。
人体“散热系统”故障之谜
120急救中心李雄辉主任医师介绍,热射病本质是体温调节中枢瘫痪,相当于身体空调彻底死机:
1.高温熔断:在40℃+高温的持续攻击下,细胞内蛋白质如“煮熟的鸡蛋”凝固变性,出现故障。
2.汗腺罢工:当湿度>75%,汗液无法蒸发,散热效率暴跌80%,故导致体温中枢出现异常。
3.血液沸腾:血液变黏稠形成微血栓,肝肾功能如同“被开水烫伤”。
热射病治疗专家共识中提到,临床观察发现当核心体温突破40℃警戒线时,人体会出现以下损伤风险:
1.超过90%患者出现脑功能损伤。
2.70%以上伴随肾衰竭风险。
3.体温每升高0.5℃,死亡率翻倍。
黄金30分钟急救行动指南
1、立刻启动“人体灭火”模式
移!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树荫/空调房(地面温度每降1℃,散热效率提升15%)。
脱!10秒内剥除全身衣物(每提前1分钟脱衣,脑损伤风险降低7%)。
泼!用常温自来水持续浇淋(水流带走热量的速度是空气的25倍)。
2、构建“三明治降温区”
底层:铺浸湿的帆布(蒸发吸热效率比直接躺地高40%)。
中层:大动脉区放置湿布包裹的冰瓶(颈部/腋窝/腹股沟)。
上层:风扇+喷雾双效散热(风速达3m/s时降温速度提升2倍)。
牢记加重病情的三大禁忌:
✘ 喂退烧药:对中枢性高热无效,反致肝损伤。
✘ 酒精擦身:挥发过快引发寒战,反升高体温。
✘ 掐人中灌水:抽搐时误吸率超60%。
3、精准呼救话术
拨打120时必报三大要素:
“高温昏迷+体温计读数+无汗抽搐,是否使用物理降温及降温时长,以及患者所处的正确位置。”
防暑生存手册
● 易高发热射病人人群群预警
户外劳动者:体温每15分钟可飙升1℃;
老年人:口渴感知延迟致脱水不自知;
服药者:降压药抑制血管扩张,排汗受阻。
● 防暑装备
● 隐匿症状识别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停工:
1.忽然停止出汗(汗腺崩溃标志);
2.小便浓茶色(横纹肌溶解信号);
3.手指震颤拿不稳工具(神经损伤前兆)。
● 降温速度决定生死线
1.急救医学共识:
前10分钟是脑保护黄金窗:每早1分钟降温,神经系统后遗症风险降低8%。
30分钟内降至38.5℃:多器官功能恢复可能性>80%。
超1小时未干预:死亡率呈指数级上升。
2.致命误区破局:
误区一:“昏迷喂藿香正气水?”
解答:某患者误吸致吸入性肺炎,延误抢救时机。
误区二:“冰水浸浴降温快?”
解答:温度骤降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已致心搏骤停。
误区三:“清醒了就安全?”
解答:热射病存在72小时“假愈期”,需持续监测肝肾功能。
专家提醒
120急救中心李雄辉主任温馨提醒:长时间暴露在燥热工作环境下的人员,每30分钟可用自来水冲淋手腕30秒(桡动脉降温效率超全身50%),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拨打120。工作时可使用阶梯补水法:
开工前2小时:分次喝1000ml电解质水。
作业中:每20分钟喝200ml(设手机闹钟提醒)。
收工后:适当补充冰水、冰西瓜。
来源:科普中国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