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普流量明星

科普·流量明星||梅雨天胸闷别当小事!警惕心梗突袭,把握黄金120分钟

来源: 科普中国 时间: 2025-07-09

4f36c95e841ee5dbcce8f0f886553db.jpg

  每年梅雨季节来临,潮湿闷热的天气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成为心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近期,各地医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增多。天津康汇医院王守力教授特别提醒,心肌梗死救治存在“黄金120分钟”时间窗,若错过最佳救治时机,患者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或遗留永久性心脏功能损害。

  梅雨季为何成为心肌梗死高发期?

  梅雨季节独特的气候特点对心血管系统构成多重威胁。

  1.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通过大量出汗调节体温,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2.汗液流失伴随钠、钾等电解质丢失,可能引发心脏电活动紊乱;

  3.潮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迫使心脏负荷加重;

  4.气压频繁波动易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发血压异常波动。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存在三重高危因素:劳动强度大、水分补充不足、电解质失衡。此外,梅雨季节光照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以及环境霉菌产生的毒素,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识别心肌梗死:这些症状千万别忽视

  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是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持续超过15 min,可向左肩、背部或下颌放射,伴有冷汗、恶心等症状。然而现实中,许多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群,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胸闷或乏力。

  值得警惕的“非典型”心肌梗死信号包括:上腹部疼痛(易误诊为胃病)、单侧牙痛(无明确牙科原因)、突发呼吸困难、不明原因冷汗、极度疲乏感。女性患者尤其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如背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梅雨季节若出现这些症状,特别是伴随焦虑、濒死感时,应考虑心肌梗死可能。

  临床上将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时发作,休息后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在静息时也会发作,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这往往是心肌梗死前兆,医学上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紧急处理。

  黄金120分钟:时间就是心肌

  “黄金120分钟”指从症状出现到开通闭塞血管的理想时间窗。心肌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冠状动脉完全阻塞20 min后,心肌细胞即开始不可逆坏死。每延迟30 min治疗,患者一年内死亡风险增加7.5%。在120 min内完成血管再通,可最大限度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心脏功能。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就诊时间超过6 h,远高于欧美国家的3 h。延误原因包括:患者对症状认识不足、夜间不愿就医、等待亲属陪同等。

  一旦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停止活动,拨打120而非自行驾车就医。急救车上可完成心电图检查,医院可提前启动导管室准备。目前国内推行的“胸痛中心”建设正是为了缩短救治时间,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至、医生待命”的高效模式。

  梅雨季节心血管防护全攻略

  预防胜于治疗,梅雨季节需采取全方位防护措施。

  1.科学补水:每小时饮水200~300 ml,不要等到口渴再喝。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糖尿病患者需选择无糖产品。观察尿液颜色是简单有效的指标,理想状态应为淡柠檬色。

  2.工作调整:户外工作者应避开10:00—15:00高温时段,采用“工作20分钟,休息5分钟”的节奏。使用遮阳伞、冷却毛巾等降温装备。同事间应建立“伙伴观念”,互相观察异常表现。

  3.饮食管理:增加富含钾的香蕉、土豆等食物,帮助维持正常心律。控制高脂饮食,避免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升高。可适量食用薏米、赤小豆等利湿食材,但不宜过度利尿。

  4.环境适应:利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为宜。温差过大易导致血管痉挛,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雨后初晴时往往湿热最重,应减少外出。

  5.健康监测: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频次,警惕晨峰现象。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血糖波动,高血糖状态会加重缺血损伤。自测脉搏可发现不规则心律,正常成人为60~100次/min。

  6.药物准备: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但需注意此药可能加重低血压。阿司匹林可在医生指导下作为急救用药,咀嚼服用吸收更快,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症状。

  特别提醒,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梅雨季节前应进行专项体检,评估风险。吸烟会显著加速动脉硬化,戒烟是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使没有症状,40岁以上人群也应每年检查血脂、血糖等指标。

  梅雨终将过去,但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应持之以恒。胸闷胸痛别硬扛,黄金两小时是关键。多一分警惕,少一分风险,让我们共同守护生命中最宝贵的心跳。

  来源:科普中国

cf154953523a9a951059e7e458e5754.png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