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普流量明星

科普·流量明星||男子救人被骂“袭胸”,了解心肺复苏的真相,别让无知害了命!

来源: 科普中国 时间: 2025-07-16

4f36c95e841ee5dbcce8f0f886553db.jpg

  近期,男子街头心肺复苏救人反被质疑“袭胸”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7月12日,湖南衡阳街头,一名女子突然昏厥倒地,心跳骤停。路过的医学院老师盘志斌立刻跪地实施心肺复苏(CPR),成功救人。然而,视频被传到网上后,部分网友却质疑他“手放的位置不对”“为什么不换女性来按?”

  这场争议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急救知识的匮乏,更是社会对善意救助的信任危机。关于心肺复苏的真相,比键盘侠的恶意更值得被看见。

  1.黄金4分钟,他跪下的每一秒,都在和死神抢人

  在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约40.7/10万,总体复苏成功率只有4.0%。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出院存活率仅有1%。

  心脏骤停发生后的最初四分钟,是进行心肺复苏(CPR)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最佳时机,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时期。心脏骤停后,每延迟1分钟施救,生存率下降10%。

  当盘志斌老师冲向倒地女子时,他的动作堪称教科书级:

  ①确认环境安全:快速扫视周围,确保无车辆威胁;

  ②判断生命体征:轻拍女子双肩高呼“醒醒”,触摸颈动脉无搏动,观察胸廓无起伏;

  ③启动急救流程:边按压边呼喊“我是医学院老师,请帮忙打120!”,与另一位女医生轮换按压,直到救护车抵达。

  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盘老师的果断行动无疑为女子争取了生的希望。

  2.“手放哪儿呢?”关于心肺复苏的三大认知误区

  “为啥不找个女的来按?”“明显趁机揩油!”这些质疑,暴露了部分人对急救的认知误区。

  误区1:“手必须悬空,不能碰胸!”

  真相:心肺复苏的按压点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成人按压深度需达5-6厘米。这意味着施救者必须用掌根紧贴胸部,手指自然张开以避免肋骨骨折。若因“避嫌”而悬空手臂,按压深度不足,等于白费力气!

  误区2:“肋骨断了要赔钱!”

  真相:急救时肋骨骨折是常见并发症,但宁可骨折也要按压!美国心脏协会明确指出:生存率比肋骨完整更重要。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误区3:“人工呼吸太尴尬,不如只按压!”

  真相:完整心肺复苏流程是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若担心卫生问题,可用“口罩对口罩”或“呼吸膜”隔离。但紧急情况下,单纯按压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3.年轻人必学的“救命技能”

  面对突发意外,与其当键盘侠,不如掌握“救命神技”。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如下:

  【判断】

  判断是否心脏骤停。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立即轻拍双肩,大声呼唤,检查意识是否存在;如果意识丧失,立即用5-10秒钟的时间通过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判断呼吸是否存在。

  【呼救】

  如果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说明已经心脏骤停,需马上进行心肺复苏。立即自己(可开启免提)或请人拨打或急救电话120,就近取来AED。

  若可以立即取得AED,则优先使用AED(按说明书操作),若无法立即取得AED,正确的心肺复苏也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

  盘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遭遇此事后尽管心态有所波动,内心也涌起过疑虑,但如果再遇到患者需要救援,他依然会义不容辞冲上前帮助。

  你跪下的姿势,可能是别人活下去的希望。

  来源:科普中国

cf154953523a9a951059e7e458e5754.png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