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是否买过“深水炸弹”。在零花钱有限的童年,五毛钱一片的“深水炸弹”成了许多孩子自制“饮料”的有趣选择。下课的时候,飞快地冲到小卖部,买上自己喜欢口味的“深水炸弹”,回到教室后,将小小的片剂放入水中。瞬间,无数气泡如欢快的小精灵般争先恐后地冒出水面翻腾。
其实,这就是泡腾片在水中发生的奇妙变化。可别小瞧了这看似简单的现象,它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实际用途,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得多。那么,泡腾片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如此独特的反应?又为何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01 泡腾片:一泡就“冒泡”
什么是泡腾片?它是一种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特殊片剂,遇水后迅速崩解并产生大量气泡,因此得名。泡腾片有多种类型,包括药用型(如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等,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型(如多种维生素泡腾片、矿物质泡腾片等,主要起到保健作用)。
泡腾片除了含有药物或保健成分外,还添加了有机酸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等辅料。它遇水之所以像沸腾一样,是因为其中含有的有机酸与碳酸氢钠遇水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快速崩解并释放出有效成分。以柠檬酸和碳酸氢钠为例,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形成大量气泡。这些气泡会迅速从水中逸出,产生类似沸腾的效果。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气泡不断产生和释放,泡腾片在水中快速崩解,有效成分也随之溶解在水中。
02 服用便捷,但需警惕风险
除了能够加速溶解之外,泡腾片的设计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便于服用。泡腾片可以直接溶解在水中服用,无需像普通片剂那样吞咽,尤其适合儿童、老年人以及吞咽困难的人群。
此外,厂商可以在泡腾片中添加一些调味成分(比如各种果味),使其溶解后的口感更易于接受。泡腾片的出现对于吞咽困难又怕苦的人来说可谓是一大福音。
泡腾片做成这种遇水崩解的形式,是为了使药物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便于人体吸收。如果直接口服,药物无法充分溶解和分散,可能会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降低疗效。
除此之外,口服泡腾片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药物会在口腔、食道等部位遇唾液等液体迅速崩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在相对封闭的口腔和食道空间内无法及时排出,会导致局部压力急剧升高,可能引起呛咳、窒息等严重后果,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吞咽功能较差的人群,风险更高。
同时,泡腾片崩解时释放出的气体和酸性或碱性物质可能会直接刺激口腔、咽喉和食道黏膜,引起局部红肿、疼痛、溃疡等损伤,影响正常的吞咽和消化功能。
03 泡腾片的正确服用方法
准备适量温水。根据泡腾片的说明书,准备适量的温水(一般为100~200毫升),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药物中的有效成分。
放入泡腾片。将泡腾片轻轻放入温水中,等待其完全崩解并搅拌均匀。
及时饮用。泡腾片崩解后应尽快饮用,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沉淀。
04 过量服用有风险
泡腾片不仅要正确服用,还要注意适量服用。泡腾片≠饮料,长期过量服用泡腾片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比如:
1.钠摄入超标及相关风险
多数泡腾片含碳酸氢钠或氯化钠,一片1克的维生素C泡腾片可能含200~300毫克钠,接近成人每日推荐量的10%~15%。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水肿、心血管负担加重,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肾病患者风险更高。服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并减少摄入其他钠盐食品。
2.胃肠刺激
空腹或过量服用可能引发胃痛、反酸、恶心,尤其胃溃疡或胃炎患者需谨慎。
3.牙齿损伤
泡腾片的酸性成分(如柠檬酸)长期接触牙齿会软化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建议饮用后及时漱口。
除上述不良影响外,泡腾片也可能会与一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泡腾片中含有崩解剂,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因此正在服用处方药物的人群在使用泡腾片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咨询医生。
泡腾片以便捷的服用方式、丰富的口味和快速生效的特点,为健康生活提供了实用帮助。无论是上班族补充维生素,还是儿童服药,它都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但需科学使用,了解原理和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来源:科普中国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