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工作动态 科协工作动态

方寸团扇绘锦鲤 金鳞墨荷映童心——信阳淮滨科协暑期科普活动解锁传统工艺魅力

来源: 信阳市科协 时间: 2025-08-08

  一柄素白团扇,几笔丹青点染,灵动的红鲤便在墨荷碧叶间悠然嬉戏。8月2日下午,由淮滨县科学技术协会与县文明办联合主办的“悦读·滨城”暑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房系列活动第三站,在龙泉路城市书房诗意展开。本次活动以“笔尖碰团扇,画出夏日小美好”为主题,将科普教育与艺术实践巧妙融合,带领20余位少年儿童亲手体验宣纸团扇创作,在方寸之间感受传统工艺的智慧与科学的魅力。

20754585432179383

  宣纸团扇,不仅是中国传统消暑纳凉的实用器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材料科学。活动伊始,主讲老师刘梦玲并未急于让孩子们动笔,而是先娓娓道来团扇的历史渊源与宣纸的特性。“小朋友们看,这薄如蝉翼的宣纸,有着神奇的‘润墨性’,”刘老师手持宣纸,轻轻滴水演示,“水痕会自然晕开,形成独特的墨韵层次,这正是古人在造纸工艺中蕴含的科学智慧。我们今天就要利用这种特性,把象征吉祥如意的红鲤鱼和夏日清荷‘请’到我们的扇面上。” 她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传统文化背后的材料科学知识悄然播种在孩子们心田。

8995136054483752

  在刘老师独创的儿童国画启蒙教学法引导下,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创作。刘老师首先重点教授了红鲤鱼的形态勾勒与色彩晕染技巧,接着示范了如何用浓淡相宜的墨色画出舒展的荷叶与娇嫩的荷花。书房内墨香浮动,笔尖轻触宣纸,清水与墨色、朱砂交融渗透,一幅幅以红鲤、荷叶、荷花为主角的夏日小景渐次成形。创作的高潮在于点睛之笔——刘老师指导学员们用特制的金色颜料,细心地为红鲤的鱼鳞和飘逸的鱼尾勾勒出闪耀的金边。“看,金边一勾,小鱼儿是不是像披上了阳光,立刻活了起来?大家也可以发挥想象,在荷叶或空白处加一点自己喜欢的金色小装饰哦!” 刘老师鼓励道。一时间,扇面上金鳞闪烁,有的小学员还匠心独运地在荷叶边缘描上金线,或在角落点缀金色波纹,让传统的团扇更添一份童趣与华彩。

  八岁的小学员阳阳骄傲地举起自己的作品:“我画了两条红鲤鱼在荷叶下面游,刘老师教我用金色勾了鱼鳞,亮晶晶的!我还给一片大荷叶也描了金边,像镶了宝石!” 稚嫩的话语间,充满了对传统技艺与水墨晕染科学现象交织的新奇与喜悦,以及对点“金”之笔带来的神奇效果的兴奋。

9554409728218561

  县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与文明办联合推出此类活动,核心目标就是将科普教育融入传统文化体验中。一把小小的团扇,从它的形制、材料(宣纸、竹骨)到制作工艺、艺术表现,特别是今天孩子们体验的宣纸特性、颜料的应用,都蕴含着古人观察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思维和精湛技艺。让孩子们亲手实践,远比单纯说教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看着他们专注地为鲤鱼点‘金’,那份探索材料特性与追求美的结合,正是‘润物细无声’科普的最佳写照。”县文明办工作人员补充道:“在‘书房’这个充满书香的公共空间举办,更能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共同滋养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孩子们在团扇上自由添加的金色装饰,也展现了文化传承中鼓励创新的精神。”

  短短一小时,孩子们不仅收获了亲手绘制的、独一无二的“夏日小美好”——一把把游弋着金鳞红鲤、点缀着墨荷金边的精美团扇,更在笔触流转间,触摸到了传统工艺中蕴含的科学密码与创造乐趣。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一把把承载着童心、创意与点点金辉的团扇,如同小小的科普与艺术种子,在这个夏天轻轻摇动,将传统文化的清风吹入心田,也播撒下探索、创新与审美表达的萌芽。

供稿人:淮滨县科协 李庆伟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