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专题 科普流量明星

科普·网络辟谣||脂肪肝只是亚健康?错错错……

来源: 科普中国 时间: 2025-08-13

5e46a0cfd63575941ff7ab78d81264e.jpg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脂肪肝已成为一个患病率高、公众普遍知晓的健康话题。目前,我国脂肪肝总体患病率约为30%,其中约10%~20%的脂肪肝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脂肪肝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然而,许多人对脂肪肝的认知尚不全面,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误区,不仅妨碍了有风险人群落实有效预防措施,还可能延误病情诊治。下面,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细致解析脂肪肝常见的认知误区。

  一、“瘦人不会得脂肪肝”——被体重误导的真相

  许多人都抱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脂肪肝是肥胖人群的“专属病”,在临床工作中,当一些体重较轻的人被检查出脂肪肝时,甚至会对结果提出疑问。实际上,医学上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肝,称为“瘦型脂肪肝”,它恰恰发生在体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群中。瘦型脂肪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许多偏瘦的人因长期营养不均衡,导致体内缺乏足够的蛋白质,无法正常合成载脂蛋白。载脂蛋白如同运输车辆,负责将肝脏中的甘油三酯转运出去。缺乏它,甘油三酯便在肝细胞内大量堆积,最终形成脂肪肝。另一方面,很多人虽然体重不高,但可能潜藏着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问题。这些代谢问题本身就会损伤肝脏功能,干扰正常的脂肪代谢过程,它们之间常常相互促进,共同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因此,不能仅凭“不胖”便断定不会得脂肪肝,定期进行体检筛查非常重要。

  二、“脂肪肝是‘亚健康’,无关紧要”——被忽视的潜在风险

  当体检报告提示脂肪肝时,许多患者都会追问,“脂肪肝属于轻度还是重度?”倘若被告知是“轻度脂肪肝”,不少人便会松一口气,认为问题不大,无需特别在意。然而,无论脂肪肝被判定为何种程度(轻度、中度或重度),患者都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脂肪肝的临床发展有三个阶段:初期为单纯性脂肪肝,此时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但尚未引起明显的肝细胞损伤或炎症,属于可逆状态。若未予干预,病情持续进展,部分患者会逐渐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此阶段肝细胞因脂肪堆积和代谢压力出现损伤并引发炎症反应。一旦发展为NASH,肝脏的纤维化进程便悄然启动。肝脏中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会逐渐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若不加以有效控制,经过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小部分患者的纤维化可能持续加重,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

  更重要的是,脂肪肝往往并非单独存在。它常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一系列代谢紊乱问题结伴出现,这些异常共同构成了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显著增加了冠心病、脑卒中(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综上所述,面对脂肪肝的诊断,即便体检报告上标注的是“轻度”,也应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三、“只要吃素就能治好脂肪肝”——片面的饮食观念

  得知患了脂肪肝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开启“素食模式”,认为吃素就能把脂肪肝“饿走”。但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不科学,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诚然,素食确实能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但若饮食搭配不合理,反倒会给肝脏带来额外负担或引起新的代谢问题。首先,长期不摄入肉类食物容易导致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肝脏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包括合成、代谢、自我修复等,都依赖优质蛋白。尤其是合成足够的载脂蛋白(运输脂肪的载体),需要充足的优质蛋白作为原料。一旦蛋白质(特别是优质蛋白)缺乏,不仅影响肝脏本身健康,由于其参与合成的关键酶和转运蛋白不足,也将直接削弱肝细胞处理和代谢脂肪的能力。其次,一些素食者因为食物选择受限或认识偏差,容易过度依赖主食,且多为精制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以及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而这些高糖食物进入人体后,最终会转化为甘油三酯沉积在肝脏内,反而使得脂肪肝进一步加重。因此,正确的饮食策略应该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控制总热量,并确保各类营养素的合理摄入。

  四、“吃保肝药就能快速治愈脂肪肝”——过度依赖药物的误区

  发现患有脂肪肝,尤其是看到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时,部分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药”,希望药物能够迅速扭转病情。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而言,积极、持续地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调整、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是首要且最根本的治疗基石。

  需要明确的是:部分保肝药物对于辅助改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无法逆转肝脏脂肪沉积。因此,保肝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严格的适应证——仅适用于伴有转氨酶明显升高等有炎症或肝脏损伤的患者。若在早期单纯性脂肪肝阶段,患者只依赖保肝药,却未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和规律运动,不仅无法触及脂肪堆积的根源(代谢紊乱与不良生活方式),还可能掩盖真实的疾病进展信号,从而延误相关肝病治疗。此外,目前在社会上有许多打着“护肝”名号的保健品,其成分复杂不清,效果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支持。滥用成分不明的护肝产品,不仅无法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还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存在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与治疗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标准临床路径中,医生对脂肪肝患者(尤其是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首要建议是严格管理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若病情仍无明显改善,并出现明确的进展征象(如肝酶持续显著升高、影像学或组织学提示炎症/纤维化),经过专业人士评估后,方可谨慎考虑添加保肝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脂肪肝患者,核心原则是: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接受规范诊疗,坚决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成分不清、疗效不明的护肝保健品。

  五、“有脂肪肝就要吃降血脂药物”——对治疗的错误认知

  许多脂肪肝患者认为得了脂肪肝就要积极降血脂。但事实上,脂肪肝患者是否需要使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脂肪肝患者本身血脂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则并不需要立即使用降脂药物,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干预方式来降低血脂、改善脂肪肝。此外,对于由药物、酒精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肝,主要治疗措施是停用相关药物或戒酒等针对病因的治疗,而非简单降血脂。当然,如果脂肪肝患者同时存在显著的高脂血症(高血脂),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则可考虑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接受降脂治疗。因此,脂肪肝患者是否需要降血脂治疗,应根据全身状况综合评估,进行个性化处理。

  六、“脂肪肝患者不能运动,越动肝越疼”——对运动恐惧的误解

  部分脂肪肝患者,尤其是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过右上腹(肝区)不适,或者听闻他人类似经历后,便认为自己不宜运动,担心运动会加重肝脏负担甚至引发更严重后果。事实上,科学、适量的运动对于逆转脂肪肝至关重要。对于没有明显肝脏炎症以及无严重合并症(如冠心病、关节疾病等)的脂肪肝患者,坚持合理的运动是改善病情的良方。运动初期出现的肝区不适,往往是由于长期缺乏运动,身体一时不适应增加的高强度运动,导致肝脏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受到牵拉所致,并非肝脏本身病变恶化。只要循序渐进,从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身体就会慢慢适应。运动时,肌肉收缩如同给血液循环加了“助推器”,促使肝脏血流增快,加速肝脏内脂肪分解与转运,有助于减轻肝脏脂肪堆积。而且,运动还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全身代谢状况,协同饮食控制,为脂肪肝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脂肪肝是一个应该被正确认知、认真对待的健康问题。只有打破这些错误认知,才能在预防与治疗脂肪肝的过程中科学应对,守护肝脏健康。

  来源:科普中国

cf154953523a9a951059e7e458e5754.png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