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全民环保意识,8月13日,华龙区科协联合岳村镇精心组织一批充满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策划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科普活动。活动以“农家书屋”为主阵地,以大学生实践为主题,精准对接暑假期间小学生及村民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趣味课堂+情景体验+家校联动”的形式,掀起了农村垃圾分类宣传新热潮。
趣味课堂上,科普志愿者结合图文并茂的分类纸牌展示,详细讲解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四分类法”,明确区分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标准与投放要求。重点阐述了各类常见物品的归属,如废纸张、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通常蓝色桶),过期药品、废灯管属于有害垃圾(红色桶),剩菜剩饭、果皮属于厨余垃圾(绿色桶),污染纸张、一次性餐具属于其他垃圾(灰色桶)。
讲解后,现场设置了知识问答、分类卡片小游戏、模拟投放等互动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有效提升了正确分类的能力。小朋友兴奋地说:“原来垃圾分类这么有趣!我回家要教爸爸妈妈怎么分电池和果皮!”
为扩大宣传覆盖面,让垃圾分类知识真正走进居民日常生活,大学生志愿者们分组行动,带着精心准备的宣传折页和分类指南,深入辖区群众家中。志愿者们耐心细致地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针对群众在日常分类中遇到的困惑和误区,如“大棒骨属于什么垃圾”、“塑料袋是否可回收”等常见问题,进行了一对一的解答和指导。
本次活动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中小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兴趣,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一代环保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入户宣传精准对接家庭源头,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意愿,清除了许多实践中的知识盲点。大学生志愿者们在服务实践中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的热情与专业成为推动活动成功的关键力量,自身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下一步,华龙区将持续探索创新宣传形式,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人人践行的生活新风尚,为建设整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而不懈努力。
供稿人:华龙区科协 赵阳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