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花植物类群生活史与形态特征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而理解表型多样性或差异性如何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形成和演化,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尽管已有研究聚焦被子植物物种多样化的宏观模式,探讨植物类群性状差异的时间动态规律,但性状差异的驱动过程及其与基因组演化的关联性仍存在认知空白。
前期有研究认为形态多样性与物种多样化存在关联,但多项研究不支持这一推论。植物创新性状的产生可能与基因组加倍事件导致的基因复制相关,且新性状演化常发生在基因组冲突显著的系统发育节点。这表明,通过性状与基因组数据的联合分析,有望揭示性状演化的可能机制。因此,有必要对性状演化、基因组变化及多样化过程进行整合分析,以探讨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壳斗目是温带与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较多物种是建群种和优势种。壳斗目拥有丰富的化石,是将化石证据整合到植物进化研究的模式系统。该类群兼具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性状多样性,但其演化的驱动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伊廷双团队与李德铢团队,联合美国密歇根大学Stephen A. Smith团队,整合多种证据揭示了壳斗目性状多样化“早期爆发”的模式,发现性状演化常与基因复制相关,而物种多样化与性状多样化和基因组进化无直接相关性。
该研究利用壳斗目156个物种(新测序149个)的转录组数据和232个物种(包含52个灭绝物种)的性状数据,构建了一棵包含化石种的壳斗目植物系统发育树,进一步明确壳斗目系统发育框架,解析了桦木科、胡桃科、壳斗科内部此前存在争议的亲缘关系。研究发现,壳斗目起源于早白垩纪,干群年龄约1.085亿年,冠群年龄约1.05亿年;现存7个科的冠群分化均发生于白垩纪。研究显示,胡桃科共有一个全基因组加倍事件,以及12个壳斗目的基因加倍节点。桦木亚科、胡桃亚科的属间关系存在基因树冲突,壳斗科栎亚科系统发育中冲突显著。性状演化结果表明,早新生代时期壳斗目形态空间与现在相近,符合性状分化的“早期爆发”模式,且表型进化与基因复制事件相关,与基因冲突不相关。物种多样化与性状和基因组进化模式不相关,检测到的5个物种多样化速率变化显著节点与基因重复或性状创新无直接关联,表明植物多样性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演化的多维性。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云南省相关项目的支持。
供稿人:杨越
审核人:文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