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河南科技智库大别山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在信阳师范大学召开专题报告初稿研讨会暨年度第三次学术沙龙。来自信阳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茶学与食品学院、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旅游学院及基地成员20余人参会。会议由基地执行主任范书琴副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以“问题导向、策略前瞻、科技支撑”为核心定位,采用“专题汇报-专家把脉-集体会诊”的三段式研讨模式。跨学科专家组聚焦三大核心专题研究展开深度学术交流和精准指导,通过高水平学术研讨推动专题研究成果优化与政策落地。研讨会特别注重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统一,着力强化智库“研究—撰写—应用”闭环能力,为提升智库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提供全方位支持。
金琦芳博士围绕“河南省信阳市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梳理了信阳茶产业发展脉络及多轮资源普查数据,深入分析市场冲击、品种退化、产业结构分化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关键问题。周棋赢教授指出:“要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品种鉴定,同时构建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种质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利用。”他建议重点保护信阳群体种等地方特色资源,开展特异性状基因挖掘工作。颜俊副教授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应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将资源优势区与生产区统筹规划,形成‘一心多园’的保护利用格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需要进一步量化分析种质资源流失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强化立法保障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增强对策的实操性和区域特色。
崔之珍博士围绕“科技赋能信阳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资源—市场—产品耦合分析,系统揭示茶旅融合中产品创新不足、设施配套滞后、品牌辨识度低及科技应用薄弱等制约因素。高军波教授提出了数字化赋能方案,他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消费行为,开发智慧茶旅平台,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推荐。同时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茶文化体验项目,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彭荣胜教授从商业模式创新角度建议:“构建茶旅融合价值共创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茶农、企业和消费者,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要注重数据分析,精准测算科技投入产出比。”专家组达成共识,认为研究需要加强科技赋能的具体路径设计,明确各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和预期效果,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估体系,确保对策建议既具有前瞻性又具备落地可行性。
范书琴副教授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下豫东南高新区人才供需问题及对策”,以阶段演进视角解析新工科人才供需结构与培养瓶颈,构建供需—能力—制度分析框架。李文田副教授提出开展课程数字化改造,他指出:“要建立新工科人才能力标准体系,推广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团队培养模式。同时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俞彤晖副教授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形成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要特别注重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匹配度研究。”专家讨论一致研判,报告应进一步聚焦核心问题,强化数据支撑,优化策略逻辑。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政策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机制方面需要深化研究。
本次学术沙龙通过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和深度交流,不仅为三项专题研究指明了优化方向,更探索出了一条“问题导向—多方会诊—成果优化”的智库研究新路径。未来,河南科技智库大别山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将继续深化此类学术活动,不断完善“研究—撰写—应用”的闭环机制,推动智库成果更好地服务大别山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供稿人:河南科技智库大别山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
审核人:省科协调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