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自己真的“吃得淡”吗?
其实那些尝起来并不咸的食物
挂面、面包、饼干,甚至是甜饮料
它们才是隐藏的“含盐大户”
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钠超标
一步步危害血管健康
吃得淡≠盐摄入合格
很多人认为只要做菜少放盐、不吃咸菜就是“低盐饮食”,实际上,挂面、蚝油、鸡精、饼干这些“不咸”的食物,才是每日盐的主要来源。
挂面在生产过程中常添加氯化钠以增强筋道口感;蚝油、鸡精等增鲜调味品含有大量钠化合物;就连甜味饼干中也常含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
这些吃起来不咸的食物,恰恰是钠摄入的“隐形主力”。
“健康食品”也可能钠含量很高
有些宣称“全麦”“高纤”的烘焙食品,为了弥补口感缺陷往往会加入更多盐分;一些苏打饼干每100克的钠含量,甚至超过同等重量原味薯片。
所以在选择健康食品时,不要盲目相信营销概念,一定要翻到背面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
一碗汤面可能是全天盐量
餐饮行业为提升风味,常在高汤中添加大量酱料、味精和固态浓汤料。浓稠的卤汁更是“钠含量重灾区”,一勺卤汁的含钠量可能堪比半勺食盐。
所以建议大家在外食时,撇去浮油、少喝汤汁,主动要求店家减少调味料的添加。
1
购物前练就“火眼金睛”
看钠含量:购买包装食品时,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如果 “钠”的NRV(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超过 30%,说明这款食品的钠含量较高,建议谨慎购买。
看配料表:留意配料表中前几位是否出现 “钠”相关成分,如谷氨酸钠、苯甲酸钠等,排序越靠前,添加量越多,就尽量少买。
重点警惕这些“高钠大户”:挂面、面包、饼干、加工肉制品、泡菜、话梅。
2
厨房“减盐三招”
巧替换:烹饪时用葱、姜、蒜、柠檬汁、香醋,或者花椒、八角等天然香料来提味,至少能替代1/3的酱油或酱料,风味不减,却更健康。
用盐勺:坚持使用标准盐勺(1勺≈2克盐),全家一天烹饪用盐建议不超过3平勺(≤6克),注意酱油、蚝油等也要折算计入(约5ml酱油≈1克盐)。
选低钠:购买挂面、酱料等包装食品时,养成看成分表的习惯,主动选择“钠”含量 ≤ 500mg/100g 的产品,从源头减钠。
3
外食“避盐妙招”
不喝汤:面汤、火锅汤含盐量惊人,尽量少喝或不喝。
主动提出少盐要求:外食时主动提醒服务员“少放盐、酱油和酱料”。
限制高盐配菜:咸菜、腐乳、酱黄瓜等小菜盐含量极高,建议每次只取一小份(≤ 1茶匙,约5克),最好不要天天吃。
4
控盐核心铁律
每日限盐5克:成人每日盐摄入应低于5克(约一个平啤酒瓶盖的量),这包括所有酱油、味精、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
包装食品红线:每100克含钠超过600毫克的食品即属“高钠”,尽量少吃。
小心甜咸陷阱:甜味食品(如果脯、汽水),往往也加了不少钠来平衡口感,别被味觉欺骗了。
控住“隐形盐”
降压更轻松,中风风险降
守护无价的健康
来源:科普中原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