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七夕节文化内涵,展示非遗技艺,弘扬文化遗产。8月29日七夕节当天,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的“七夕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活动”在陕州区永昌社区铺展开来,陕州王跃泽澄泥砚第六代传人、陕州澄泥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三门峡市首席科普专家亲临现场,为社区居民及共建单位成员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传统文化盛宴,实现了“非遗技艺” 与 “节日文化” 的双向赋能。
陕州澄泥砚:藏在“泥土”里的非遗瑰宝
千年技艺:从“泥土” 到 “珍宝” 的蜕变:活动现场,传承人首先围绕“古砚传拓技艺”展开讲解,从技艺的历史起源、历代传承脉络,到核心制作手法,用生动的语言让在场观众深入了解这一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
文化内涵:砚台里的“浪漫与坚守”:随后,他结合七夕节主题,细致讲述节日的由来与传统习俗,引导现代年轻人重视传统节日、主动传承节日文化,唤醒大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澄泥砚的题材多蕴含吉祥寓意,如“鹊桥相会”“鸳鸯戏水”“并蒂莲开”等,本身就与七夕“爱情、团圆”的主题高度契合。此外,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笔墨传情”的传统 —— 古代文人常以砚为媒,用笔墨书写情书、寄托思念,这与七夕“牛郎织女以星河为界、以思念为桥”的传说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澄泥砚成为连接“非遗技艺”与“节日浪漫”的天然纽带。
七夕+非遗:社区活动“让文化活起来”
这场进社区的科普活动,并非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 + 场景化解读”,让居民既能“看懂”澄泥砚,也能“感受” 七夕文化,真正实现“文化落地”。
活动的高潮环节聚焦木版年画——传承人不仅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还现场展示完整制作流程。在他的指导下,社区居民尤其是小朋友们纷纷动手实践,亲手体验木版年画的印制过程,在指尖的操作中直观感受传统非遗的独特魅力,让七夕节在文化传承的氛围中更添温馨与意义。
在七夕这个承载着“牛郎织女” 浪漫传说、象征忠贞爱情与美好祈愿的传统节日里,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陕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带入社区,当“老技艺”遇上“老节日”,并非“守旧”,而是用传统文化的“根”,滋养当代生活的“魂”,陕州澄泥砚的细腻,恰好承载了七夕的浪漫;七夕的温情,又让非遗技艺有了“走进生活”的温度。未来,永昌社区将会让更多非遗与传统节日“牵手”,定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里、在生活中,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供稿人:杨雅琪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