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信息 科技瞭望

痒觉敏感性测试量表成功设计

来源: 中国科学院 时间: 2025-09-03

  慢性瘙痒常见于多种皮肤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和结节性痒疹。持续瘙痒常导致患者皮肤损伤、生活质量下降和痒觉敏感性增强。准确测量痒觉敏感性对预测慢性瘙痒的病程进展至关重要,但目前缺乏能够快速、可靠评估痒觉敏感性的工具。

  瘙痒可由多种刺激引发。单一刺激类型诱发痒觉的测试无法全面反映个体的瘙痒敏感性;多模态痒觉测试存在耗时、成本昂贵、施测复杂等问题。同时,不同刺激强度引发的瘙痒反应强度差异,或反映多个痒觉敏感性维度。因此,亟待开发更具综合性的测量工具,以高效评估个体的痒觉敏感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孔亚卓研究组设计并验证了痒觉敏感性自评问卷(ISQ)。ISQ通过询问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瘙痒强度来评估其综合性的痒觉敏感性,旨在测量多类型和多维度的痒觉敏感性,捕捉慢性瘙痒患者的痒觉敏化特征,协助预测患者瘙痒严重程度的发展。

  ISQ的开发基于日常生活中可能诱发瘙痒的场景。受试者需使用0至10分的数字评分量表(NRS,0分=完全不痒,10分=极度瘙痒)评估其感受到的瘙痒强度,并需避免由条目引发的情感如恐惧对评分的影响。

  370名受试者参与测试并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ISQ共有13个条目,解释方差为63.68%。ISQ呈现出清晰的3因子结构,所有条目在其对应的因子上载荷均高于0.5,无跨因子负荷。3个因子被分别命名为非人为诱发痒(7个条目,解释方差为45.31%)、人为诱发痒(3个条目,解释方差为9.87%)、极轻微瘙痒(3个条目,解释方差为8.51%)。验证性因子分析纳入165名受试者,评估ISQ的3因子模型拟合优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为理想,所有指标均符合建议阈值。

  为验证ISQ的有效性,该研究招募了124名健康参与者,要求他们完成一系列问卷并接受一系列实验性痒觉敏感性测试,包括羽毛刺激、电刺激、组胺二盐酸溶液点刺3种类型的痒觉诱发刺激。在每项测试中,受试者均使用十分制数字评分量表对瘙痒强度进行评分。检验结果表明,ISQ总分与总体实验室诱发痒觉敏感性相关,且相关性也体现在所有测试中。

  该研究进一步在97名特应性皮炎或慢性湿疹患者中对ISQ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患者组ISQ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即使在控制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后,差异依然显著。ISQ评分与患者的多个临床瘙痒特征呈正相关。回归模型证实,ISQ是预测患者主观瘙痒严重程度的最强预测因子,其预测效力优于临床严重度评估和标准心理测量工具。

  ISQ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全面评估痒觉敏感性的工具。这种简短的自评量表有助于快速捕捉患者痒觉敏感性的变化,从而辅助临床疾病管理。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过敏》(Aller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供稿人:杨越

审核人:文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