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鹤壁市科技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热潮。面对持续高涨的“科技馆热”,我们秉持“科普为民、服务惠民”的工作理念,通过“延时开放+特色科普”双轮驱动,圆满完成了暑期接待任务。7-8月期间,科技馆累计接待公众超13万人次,同比增长73.3%,单日最高人流达4300人次。精心打造的50余场主题科普活动场场爆满,预约通道开启即秒空;“科普夏令营”“周末科学探索营”“千纸鹤小小讲解员”“非遗科技工坊”“科技之夜”等特色项目更是在家长朋友圈刷屏,成为今夏最炙手可热的“科普网红打卡地”。
“科普夏令营”场场爆满,化学实验工坊的“火山喷发”演示让红色泡沫如岩浆般喷涌而出,孩子们惊叹连连;“周末科学探索营”中,“声境探秘”活动让孩子们观察盐粒在声波中起舞的奇妙现象;“海洋轻坦声学畅想”环节则通过坦克模型对比,在欢笑中领悟科技创新魅力。“千纸鹤”小小讲解员活动成为暑期亮点,孩子们用稚嫩却专业的声音传递科学魅力。小讲解员以古典舞蹈、神话故事为引,将非遗与科普讲解完美结合,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与市妇幼保健院联合打造的“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则将科技馆变成了热闹的“健康游乐园”。这场别开生面的健康科普活动,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健康探险。在“火眼金睛”视力站,眼科医生变身“视力守护者”,用专业设备为孩子们检测视力;脊柱检测区域更是排起长队,康复科医生化身“脊柱侦探”,用神奇的检测仪器为孩子们‘扫描’脊柱健康。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趣味识中药”互动游戏,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们变身“健康魔法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对各类中药作用进行科普。活动累计为6000余名儿童提供了免费健康服务,真正实现了“小活动”传递“大健康”的理念。
8月1日的“非遗与科技”活动中,古筝、琵琶演奏与现代声场技术完美融合;四大互动体验区让参与者用剪刀创作剪纸、亲手拓印版画、定制国风书签、串国风手串,千年匠心在科技赋能下绽放新光彩。8月29日的“科技之夜”更是吸引超2000余人参与,“火焰掌”“空气炮”等六大高能实验让孩子们眼睛发亮,剪纸、艾草锤、漆扇等非遗体验则揭示了传统技艺中的科学原理。
科技馆暑期开展系列暖心活动,让科普阳光照耀更多需要关爱的群体:
延时开放服务:为应对暑期参观高峰,科技馆暑期实行中午不闭馆的延长开放制度,这一举措使日均接待能力提升30%,有效解决了门外“排队长龙”的现象。
警察家属专场:7月23日,科技馆为40余名警察家属定制科普之旅。孩子们从宇宙探索到生命科学,从人工智能到生态环境保护,每个展区都充满欢声笑语。“原来科学这么有趣”成为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留守困境儿童关爱:7月24日,科技馆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签约共建,为淇县20余名留守儿童带来贯穿非遗文化的特色科普之旅。孩子们通过《说非遗》贯口表演、科技展项探奇、4D影片观赏等环节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急救知识普及:7月26日联合市妇幼保健院开展“海姆立克急救大作战”,200余组家庭参与学习,小朋友们穿上“异物梗阻训练马甲”,在“双手要像小熊抱树一样环抱”的童趣指导中掌握救命技能。
8月13日举办的“木兰·巾帼援疆各民族家庭联谊”活动,让来自河南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6户最美家庭在科技殿堂中深化友谊。新疆家庭表演的《黑走马》《麦西来普》与鹤壁家庭的《淇河赞》《新疆之春》等节目交相辉映,豫剧《花木兰》选段将“木兰精神”与援疆情怀巧妙融合。航天航空、生命科学等展区成为深化交流的“第二现场”,科技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成为打破地域隔阂的“催化剂”。
这个夏天,鹤壁市科技馆积极探索“科技+文化”融合路径。我们始终相信,科学不是遥远的公式,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创造的日常;传统文化也并非静默的历史,而是可延续、可创新、可共享的智慧。
暑期工作虽已收官,但科学之旅没有终点。鹤壁市科技馆将持续深化服务创新,以更高标准履行科普教育使命,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让科技之光与团结之花在淇河之畔共同绽放!
供稿人:鹤壁市科技馆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