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15万人次——对于常住人口仅156万的豫北小城鹤壁来说,这组数字意义非凡。除去四成外地游客,这意味着平均每四个鹤壁人中就有一人走进过科技馆。
在鹤壁,创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鹤壁市科技馆以独特方式,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这里,感受其散发的科普之光。
鹤壁市科技馆开展警营儿童科普关爱活动。
全时域活动矩阵让科学兴趣“生长”
在国家强化基层科普服务、推动全域科普行动的指引下,鹤壁市科技馆将服务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尤其关注那些需要更多关怀的群体。
在鹤壁市残联康复医院,一群患有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的孩子,正围着科技馆专为他们研发的特制教具探索。工作人员化身温柔的“馆妈妈”,耐心教自闭症男孩小宇组装简易潜望镜。当“红色”两个字从小宇口中清晰说出时,“馆妈妈”满是欣慰。
兴趣是最好的科学老师。从清明奇遇记、“八一”拥军优属亲子科普等节庆活动,到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特殊节点主题科普,再到周末常态化的实验课堂、科学剧场,鹤壁市科技馆精心设计活动,为不同成长轨迹的孩子搭建通往科学世界的阶梯,让好奇的种子在多样体验中生根发芽。
鹤壁市科技馆走进偏远校园开展科普实验秀。
3年来,科普人的脚步从未局限于馆内。线下,鹤壁市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把课堂搬进社区、送进校园;线上,“云展厅”“科普小达人挑战赛”“科学脱口秀”等形式层出不穷。节日体验、周末课堂、定制课程、科普竞赛……这套“科普组合拳”让科学知识以生动姿态走进大众生活,科学不再是特定时间的“奢侈品”,而是百姓触手可及的“必需品”。
多元化科普迭代点亮科学梦想“常新”之光
循着国家“四个面向”战略指引,鹤壁市科技馆的科普坐标愈发清晰。
一楼西侧的临时展厅,黄旭华院士事迹展里,“为何偌大中国竟无安心读书处”的叩问穿透时空,孩子们在“长征一号”核潜艇的诞生史诗中,感受到科技工作者为国铸盾的初心。
在“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科学家精神展上,钱学森的归国抉择、屠呦呦的青蒿素坚守、南仁东的“天眼”执着,让观众读懂科研人冲破封锁、攻坚难题的担当。
展厅里的每块展板,都是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精神应答。如何让展览知识跃然眼前,让前沿科技走进大众?院士专家巡讲给出了答案。在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少平教授的科普课堂上,孩子们围拢过来,妙语连珠地提问,眼中满是求知火苗,这是科学魅力的最佳见证。
鹤壁市科学技术协会携手科技馆,将“蟾宫取宝——‘嫦娥’奔月的故事”“防备不速之客,守护地球家园”“药食同源话健康”等国家级优质资源输送到鹤壁。当院士课堂走进校园社区,地域边界被打破,顶尖智慧的普惠让大众共享科学盛宴,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向卓越看齐”的种子。
据统计,三年间,17场高端科普宣讲精准触达4200余名群众,涵盖青少年、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等多元群体。鹤壁市科技馆始终锚定高端科普资源的基层深耕,每一次活动都是科学火种的播撒,每一次互动都在拉近大众与前沿科技的距离。
鹤壁市科技馆开展暑期“科技之夜”活动。
以心为灯让科学温度触手可及
“科普不能困在展厅里,要走到群众身边,更要走进心里。”鹤壁市科技馆馆长赵文芳如是说。为让乡村孩子触摸科学,科技馆组建“流动科普轻骑兵”。每次活动前,工作人员仔细调试展项,辅导员提前一周备课,将物理公式化作趣味实验,备好自然科学包。策划团队下乡调研,给种粮大户讲智慧农业、为留守老人讲健康养老,把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科普大篷车成为25所“馆校合作示范校”的常客。每到一所乡村学校,辅导员根据课标学情调整内容,给小学生演“趣味科学剧”讲杠杆,为初中生开“实验工作坊”做电路实验。活动后留下简易实验包,培训校科技老师复刻实验,让科普扎根校园。
鹤壁市科技馆组织周边乡村留守儿童探索科技奥秘。
“他们带着‘会说话的展品’来,孩子们追着问‘为什么’。”浚县卫溪中学老师感慨。
如今,“移动课堂”全年跑了160多场,覆盖多地,20多万名青少年由此第一次触摸3D打印机、看机器人跳舞,懂得“科学离自己很近”。
除了送科普下乡,馆里每个人都把“服务”刻在细节里。策划团队打磨“特殊群体科普专场”,给听障孩子准备图文手册,给自闭症孩子心理开导;线上辅导员轮流值班,认真回复每一个提问。他们不断学习,把中国老科协专家报告会、清华教授巡讲当成“充电课”,将讲解技巧运用到科普服务中,让每一次服务都更贴心。
“正是这样一群人,用脚步丈量城乡距离,用心打磨科普细节,让科学走进乡村操场、社区广场,走进残障儿童的掌心、银发长者的笑靥、职场人士的生活、校园师生的课堂。”鹤壁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徐习海评价道,“他们让科普从‘展品陈列’变成‘互动体验’,从‘单向传播’变成‘双向奔赴’,真正把‘送科普’做成了‘种科学’,为鹤壁科学素养提升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供稿人:鹤壁市科协
审核人:省科协办公室